《成人高脂血癥食養(yǎng)指南(2023年版)》新鮮出爐,這幾種吃法能穩(wěn)住血脂!

2023-02-23

近日,國家衛(wèi)生健康委辦公廳印發(fā)《成人高脂血癥食養(yǎng)指南(2023年版)》,對高脂血癥人群的日常食養(yǎng)提出8條原則和建議。


小編結(jié)合指南并綜合專家觀點,帶大家解讀血脂異常的幾大問題,看看有哪些膳食指導適用性和可操作性。


一、“血脂異常”引發(fā)4大問題


血脂水平異常通常表現(xiàn)為血清中總膽固醇和(或)甘油三酯水平升高,是高血壓、糖尿病、冠心病、腦卒中的重要危險因素,長期患高脂血癥可導致動脈粥樣硬化,增加心血管疾病的發(fā)病率和死亡率。


不少人認為,高血脂是中老年人的專利。《中國居民營養(yǎng)與慢性病狀況報告(2020年)》顯示,我國18歲及以上居民高脂血癥總體患病率高達35.6%,2022年《美國心臟學會雜志》刊登的一項研究顯示,20~42歲是血脂水平快速升高的時期,也是通過控制血脂來降低心血管疾病發(fā)生率的關(guān)鍵年齡段,提醒所有人,高甘油三酯血癥出現(xiàn)得越早,心血管疾病和全因死亡風險越高。


二、高脂血癥人群的“食養(yǎng)原則”


為降低病發(fā)風險,高脂血癥人群怎么調(diào)整食養(yǎng)問題呢?結(jié)合《成人高脂血癥食養(yǎng)指南(2023年版)》,小編劃分了重點:


01、吃動平衡,保持健康體重


高脂血癥人群在滿足每日必需營養(yǎng)需要的基礎上,通過改善膳食結(jié)構(gòu),控制能量攝入,減少體脂含量,有利于血脂控制;尤其是超重和肥胖人群應通過控制能量攝入以減重。體重正常的人群,則保持能量攝入和消耗平衡。


02、調(diào)控脂肪,少油烹飪


限制總脂肪、飽和脂肪、膽固醇和反式脂肪酸的攝入, 是防治高脂血癥和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血管病的重要措施。


高膽固醇血癥者應降低飽和脂肪攝入量,使其低于總能量的7%。高脂血癥人群膽固醇每日攝入量應少于300毫克,而高膽固醇血癥者每日膽固醇攝入量應少于200毫克。同時適當增加不飽和脂肪酸的攝入,特別是富含n-3系列多不飽和脂肪酸的食物。


03、食物多樣,蛋白質(zhì)和膳食纖維攝入充足


碳水化合物攝入量應占總能量的50%~60%。推薦每日膳食中包含25~40克膳食纖維(其中7克~13克水溶性膳食纖維),推薦每日攝入新鮮蔬菜500克;每日推薦攝入新鮮水果200克~350克。同時提高大豆蛋白等植物性蛋白質(zhì)的攝入,可降低發(fā)生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04、充足少鹽控糖,戒煙限酒


食鹽用量每日不宜超過5g,少吃醬油醬菜、雞精味精、咸菜咸肉等高鹽食品;


限制單糖和雙糖的攝入,少吃甜食,添加糖攝入不應超過總能量的10%;


完全戒煙和有效避免吸入二手煙,有利于預防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血管疾病,并改善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水平;


研究證明即使少量飲酒也可使高甘油三酯血癥人群甘油三酯水平進一步升高,因此建議限制飲酒。


05、因人而異、辨證施膳,因時制宜、分季調(diào)理,因地制宜、合理搭配


根據(jù)高脂血癥人群年齡、性別、體質(zhì)、生活習慣、職業(yè)等不同特點,辨別不同癥型,綜合考慮膳食搭配的原則,給予個性化食養(yǎng)方案,以達到精準施膳的目的。同時考慮到節(jié)律、不同季節(jié)、不同地區(qū)氣候的特點,相應地調(diào)整食材,四季飲食大體上可遵照下面建議。


春季:可適當食用具有疏肝理氣、養(yǎng)肝清肝作用的食藥物質(zhì)。


夏季:以溫食為主,適當食用健脾化濕作用的食藥物質(zhì)。


秋季:適當食用具有滋陰作用的食藥物質(zhì),少吃辛辣及熱性食物。


冬季:適當食用羊肉等性質(zhì)偏溫的食物,以及具有滋陰補腎作用的食藥物質(zhì)。


06、會看慧選、科學食養(yǎng),適量食用食藥物質(zhì)


高脂血癥人群適量食用食藥物質(zhì),可以起到輔助降低血脂的作用,例如,粵微科研團隊在《靈芝孢子油主要活性成分和降血脂功能研究》中證實過靈芝孢子油有效降低高血脂。


利用靈芝孢子油中的總?cè)?、不飽和脂肪酸等活性成? 對患有高血脂新西蘭兔進行了實驗研究。結(jié)果表明, 靈芝孢子油具有降血脂的作用,也就是說高脂血癥人群食用靈芝孢子油是一項科學食養(yǎng)準則。


要想控制血脂異常,可真不容易,希望大家日常謹慎,選擇有實際作用的食藥物質(zhì)。


參考資料:

[1]2023-01-18國家衛(wèi)健委官網(wǎng)《成人高脂血癥食養(yǎng)指南(2023年版)》

[2]李森柱, 謝意珍, 周靜文 , 羅 彪,[J]靈芝孢子油主要活性成分及降血脂功能的研究,廣東省微生物研究所,? 廣東粵微食用菌技術(shù)有限公司。